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种植修复凭借其良好的功能恢复和美观效果,已成为牙列缺损、牙列缺失患者常规的修复手段之一,其成功率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在种植修复的长期效果评估中,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成为了影响其远期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种植体周围炎作为种植修复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种植修复远期失败的关键原因。该疾病会引发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症反应,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种植体周围持续的骨吸收,蕞终致使骨结合丧失,种植体松动、脱落,从而造成种植修复的失败。
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种植牙手术的一大并发症:种植体周围炎。
什么是种植体周围炎
种植体周围炎其实类似于我们正常的牙周炎状态。种植体周围炎是在种植体达到骨结合后,由于病原体的侵袭和宿主自身免疫反应失衡而导致的一组种植体周围组织--包括黏膜、结缔组织、骨组织在内的炎症反应性疾病。
这些症状,有可能是周围炎
红肿:种植区域周围的牙龈和软组织出现红肿。
疼痛:种植牙区域可能会感到疼痛或 尤其在咀嚼或触碰时。
出血:牙龈可能会出血,尤其是在刷牙或使用牙线时。
渗出:可能会有脓液或血液从种植区域渗出。
口臭:由于感染和炎症,可能会产生不良气味。
发热: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和乏力。
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牙菌斑
口腔卫生状况是种植体周围炎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口腔卫生状况不佳会使牙菌斑长时间附着在牙面上;另一方面,种植体不光滑的表面、基台和牙冠之间的缝隙会导致菌斑大量附着。此外,种植体表面牙菌斑生物膜的多少,会直接影响种植体与周围组织的结合。细菌侵入种植体周围组织后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尽管免疫应答反应能够清除细菌等有害物质,但是其产生的细胞因子、蛋白酶、前列腺素等会加速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破坏。
牙周炎
牙周炎患者行口腔种植术后,其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风险高于牙周健康的口腔种植患者。这表明种植体周围组织状况与余留天然牙齿周围的牙周状况显著相关,未经过规范的牙周基础治疗即进行口腔种植术,会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风险,甚至导致种植体脱落。
糖尿病
血糖值过高会导致糖尿病患者白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缺陷、胶原蛋白和成骨细胞生成速度下降、骨和软组织愈合时间延长,使得机体抵抗种植体周围炎症的能力下降。
种植体负荷
种植体骨感知能力的阈值比天然牙高。种植体是与牙槽骨直接接触的,和天然牙相比缺少了牙周膜结构,在骨感知能力上较天然牙差。此外,种植体周围没有缓冲咬合力的软组织,很容易造成种植体负荷过重。种植体负重时间越久,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风险越高。
粘结剂残留
目前临床上的修复方式以粘结固位为主,粘结固位较螺丝固位具有价格较低及修复稳固等优势。但多项研究表明,种植体上残留粘结剂会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风险,而当残留的粘结剂被去除时,炎症的发生风险会降低甚至消失。
种植体周围炎有什么危害?
种植体周围炎可引起多种不适症状,严重时还可造成种植体松动、移位。
1、种植体周围炎可引起局部红、肿、流脓,以及口臭等症状,有时患者还可自觉疼痛不适。
2、种植体的人工牙根位于牙槽骨内,若种植体周围炎导致牙槽骨吸收,可能会导致种植牙失去牙槽骨支持,出现种植体松动、移位,甚至脱落,不仅会影响种植体功能,还可能会对全身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不良的口腔卫生状况可使吸烟者患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增加3倍。48%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是由于清洁工具无法顺利进入修复体周围以实现有效的菌斑控制,而菌斑控制得当的种植体仅4%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后建议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以消除炎症,防止牙槽骨进一步吸收。
如何预防种植体周围炎?
严格把握种植治疗的适应症
牙周炎患者在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是不宜进行种植修复的。此外,长期吸烟的患者在接受种植治疗前应认识到这些不良嗜好可能使种植体的远期疗效打折扣,因而戒烟对于预防种植体周围黏膜炎非常重要。糖尿病病人,在种植前应控制血糖水平。
掌握有效的菌斑控制方法
患者必须掌握有效的菌斑控制方法,以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除了早晚使用牙刮刷清洁齿面、咬合面、磨牙末端、牙龈沟之外还应选用种植体专用的植体牙周牙间刷清洁牙齿缝隙。
种植体的特性-圆柱形结构,曲线型刷毛的设计专为种植患者研制。曲线刷毛紧贴包覆圆柱形种植体,增加接触表面积,清洁到位。运用力学原理,产生强劲刮除力,哑铃型牙缝刷插入牙缝产生推力,抽出牙缝刷产生倒刮力,同时清洁颊侧、舌侧种植体(牙齿)邻面缝隙。接触到位、洁牙到位。
坚持规律的牙周维护治疗
患者必须清楚,种植牙的戴入绝不是种植治疗的终点。如同我们自己的牙齿一样,种植牙同样需要定期复查,来杜绝菌斑、牙结石堆积引起周围组织的破坏。
出现症状怎么办?
在就医前,继续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正常刷牙或使用牙线/牙缝刷,以尽可能减少感染部位的细菌量。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如果炎症仍处于早期阶段,只是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炎部位局限于黏膜组织,相对好控制。
患者只需要做好刷牙、牙缝清洁等口腔卫生的维护,并及时找到牙周专科医生进行专业的机械清除菌斑措施(牙周刮治),就足以控制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黏膜炎患者一定要做到定期复查,防止炎症加重。
种植体周围炎:
如果炎症已经累及骨组织,导致植体周围骨吸收,则称为种植体周围炎,其发炎部位包括种植体周围的黏膜、结缔组织、骨组织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造成种植体周围的牙槽骨逐渐吸收,无法支撑种植体,蕞终很可能造成种植体和修复体的脱落,导致种植失败。
由于其具有隐匿性,多数患者在感染初期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往往是发展到脓肿程度才有所察觉。此时,骨组织破坏已经很严重了。
这一阶段,牙周刮治治疗仍然是首要的,相当一部分人经过牙周刮治治疗后是可以恢复稳定的。
但当保守治疗无法有效地控制炎症时,则需要进一步翻开黏膜进行清创,以去除感染和坏死组织,必要时还要加上植骨。
如果情况已经严重到种植体开始松动、不稳定,可能需要评估后取出种植体,在拔牙窝植骨、盖膜,择期再重新进行种植。
总之,种植体周围的炎症,早防早治是关键。因此,请您一定要在种植前后重视牙周健康的维护。
一般来说,种植体戴入后1、3、6个月均应复诊,一年内无异常者应每半年到一年复诊一次,全面检查软硬组织及上部义齿,每年拍一次X线片观察有无周围骨吸收,以发现早期感染征象。
每半年到一年应做一次专业的洁治,彻底清除种植体及天然牙表面菌斑,大量研究表明,具有良好依从性,坚持按医嘱进行牙周维护的患者,其发生种植体周围病的概率要显著低于依从性差者。
免责说明: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400-888-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