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落地后,种植牙市场“量价齐升”还是“增量减利”?

2025-10-20 12:10:08  |   阅读量:9
手机查看

  2025年种植牙集采政策全面落地后,行业呈现“量价双轨”特征:价格体系重塑使单颗种植成本大幅下降,但市场需求释放推动诊疗量激增。这场变革究竟是“量价齐升”的良性循环,还是“增量减利”的艰难博弈?

  集采落地后,种植牙市场“量价齐升”还是“增量减利”?

  一、价格下降:集采直接压缩利润空间

  1、耗材价格腰斩

  集采政策通过集中采购和统一议价,显著降低了种植体、基台等耗材成本。例如:

  高端进口品牌(如瑞士ITI、瑞典诺贝尔)降幅达45%-50%,单颗集采价格从1.3万-1.8万元降至7800-1.2万元;

  中端韩国品牌(如登腾、奥齿泰)价格降至2500-6000元;

  国产种植体(如创英、百康特)低至630-4500元。

  2、医疗服务费调控

  全国统一将单颗常规种植全流程医疗服务费调控在不超过4500元,较此前降低40%以上。部分地区(如成都、北京)单颗费用不超过4300元,进一步压缩利润。

  3、整体费用降幅显著

  集采后,种植牙总费用(含种植体、医疗服务、牙冠等)平均下降55%,部分案例降幅超60%。例如,北京患者单颗种植牙费用从1.2万元降至7000多元。

  二、需求释放:价格下降推动市场扩容

  1、患者数量激增

  价格下降后,原本因高费用望而却步的中低收入群体成为新增需求主力。例如:

  山东某口腔医院集采后患者数量大幅增加,种植体品牌选择超集采前;

  通策医疗2023年种植量达5.3万多颗,同比增长47%;

  某市口腔医院集采后种植牙人数从每月70人次增至100人次,手术排期满档。

  2、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

  2020年我国每万人种植牙数量仅28颗,远低于韩国的632颗。集采后价格亲民化,加速市场教育,推动渗透率向成熟市场靠拢。

  3、覆盖范围扩展

  集采政策从单颗种植扩展至半口、全口修复,满足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扩大市场基数。

  三、利润承压:机构与厂商面临转型挑战

  1、医疗机构利润收窄

  通策医疗案例:2023年种植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6.95%,但净利率同比下降2.33个百分点,显示“增量不增利”;

  行业趋势:部分小型诊所因价格压力关门,行业集中度提升,优质机构市场份额增加。

  2、厂商与代理商利润压缩

  集采切断中间环节灰色利益链,代理商面临洗牌;

  国产种植体渗透率从依赖进口的90%升至59.1%,但价格竞争激烈,设备成本下降20%-30%以维持竞争力。

  3、服务质量与医生资源成关键

  价格下降后,患者对服务质量要求提高,优质医生资源稀缺性凸显;

  机构需通过提升技术(如数字化诊疗、舒适化治疗)和服务体验(如儿童趣味诊室、老年陪诊服务)强化溢价能力。

  四、未来趋势:智能化与服务升级驱动长期发展

  1、数字化技术降本增效

  智能牙椅、口腔健康监测设备、3D打印技术普及,降低人力与设备成本;

  皓月口腔CT等国产设备崛起,辐射降低80%,提升诊疗效率与患者满意度。

  2、服务体验成为竞争核心

  机构通过特色项目(如睡眠呼吸暂停矫治器、运动牙齿保护套)和长期家庭服务(如儿牙市场)建立差异化优势;

  政策推动下,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优质服务成为复购与转介关键。

  3、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集采政策持续深化,覆盖范围与品种扩大;

  市场竞争加剧推动技术迭代,国产设备与材料成本进一步下降,形成良性循环。

  免责说明: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好文(0)
联系客服

400-888-7710

  • 一对一服务
  • 快速约见医生
  • 专享私人定制
  • 安全不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