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牙口怎有好身体?其实很多人都忽视了牙周病的危害,可以说,牙周病的存在,很可能在全身引发多种“蝴蝶效应”,牙周病带来的“要命”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治疗牙周病?
“牙病不是病,痛起来要命”,这是老一辈口口相传的谣言,实际上牙病更应受到重视,没有好牙口怎有好身体?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牙周病为何如此“要命”。
牙周病“要命”的危害
牙周病患者的口腔犹如一个大量细菌的蓄水池,这些细菌若跟着血液的循环,进入身体其它部位,诸如心脏,肾脏,大脑,引起严重疾病。可以说,牙周病的存在,很可能在全身引发多种“蝴蝶效应”——“牙周病,真要命!”
1、糖尿病
牙周病和糖尿病的关系可以算是口腔和全身联系强有力的证明了。大量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与牙周病之间呈双向促进关系。
牙周细菌引起的炎症环境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不利于血糖控制,可谓是恶性循环。
2、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调查显示,心脏病患者的牙周病患病率高达91%,而一般人群中患牙周病的为66%,二者还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吸烟、不健康的饮食、肥胖。
现代研究发现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与“炎症”有关,其炎症物质以及细菌产生的毒素侵入血液,促进血栓产生,增加心肌梗塞的发生率。
3、消化系统疾病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关键因素,而牙周病灶,特别是牙周袋更容易成为匿藏Hp的集中营。
有研究显示,牙菌斑中的Hp还可能是胃部Hp再感染的来源。如果不进行牙周治疗,胃部Hp感染也无法得到控制。
牙周病的治疗方式
牙周病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口腔疾病,其可由全身疾病因素引起。同时也是全身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针对牙周病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早越简单。
对于初期牙周病治疗,通过适时而合宜的手术治疗挽救患牙,保持牙周组织健康,延长患牙在口腔内的寿命,促进全身健康。
对于后期牙周病治疗,通过修复的方法来改善患牙的松动、移位及咀嚼无力等症状。其手段基本包括固定松动牙,修复缺失牙,控制病理性的松动移位,促进牙周病变组织的愈合,改善全身健康。
免责说明: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拔牙后多久开启“干饭”模式成为了大家关心的焦点,毕竟美食的诱惑可不容小觑,但拔牙后的饮食可是很有讲究的,如果不加以注意,不仅会影响创口愈合,还可能引发各种不适。别担心,接下来就给大家揭开拔牙后饮食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的神秘面纱,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保障口腔健康。
周末拔牙后,许多打工人或学生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周一能否正常说话、上班/上学不尴尬?” 拔牙后的恢复速度因人而异,但通过科学护理和了解恢复节点,完全可以提前规划、降低影响。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恢复时间轴及应对指南,帮你从容应对“沉默期”。
补牙后牙齿再次出现问题,例如牙齿材料脱落,往往让人感到困扰。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与补牙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密切相关,而90%的人可能忽略了补牙后至关重要的护理步骤。正确的术后护理不仅能够延长补牙材料的使用寿命,还能有效维护口腔健康。
想象一下,深夜时分,你正沉浸在甜美的梦乡,突然一阵剧烈的牙痛将你从睡梦中惊醒。捂着腮帮子,在床上辗转反侧,疼痛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这可能就是原本小小的蛀牙,在你的忽视下发展成了牙髓炎。而这一转变,带来的不仅是痛苦的升级,治疗费用也可能大幅增加,甚至翻 10 倍。
根管治疗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护理不当,牙齿仍可能提前“退休”。数据显示,超30%的根管治疗牙因忽视维护而需二次治疗或拔除。想让修复后的牙齿陪伴更久?
400-888-7710